//Replace read more link text
上海 63807585   悉尼 9264 5228 info@olingvisa.com.au

中国的教育市场,是一个远未被满足的消费市场。中国教育市场有两大特点:

首先,中国整个教育市场(包括从学龄前教育到K12、再到出国考培、职业培训等全年龄段,也包含线上和线下)的规模将从 2015 年的 800 亿美金增长到2020年的 1500 亿美金,换算汇率后,2020 年,整个中国教育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 1 万亿人民币。

很少有市场可以在5年时间里面翻倍达到万亿级别的体量。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众多投资人、创业者对教育行业如此乐观的原因。

其次,中国教育市场的特点除了体量大、增长快,在内生的结构上也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和机会。从学区房的溢价上看便能看出中国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高溢价的接受度。

为什么中国家长愿意给小孩付出这么高的成本让其接受更好的教育呢?两个字——焦虑。美国 TOP50 的学校每年平均录取率是 28%,而中国 TOP150 的高校录取率却只有 9%。

那为什么中国家长费力想让孩子冲进 TOP150 的学校去就读呢?还是两个字——焦虑。因为这直接关乎孩子毕业后能否获得高薪岗位。

中国人的焦虑直接往前传导到就业后的再培训、到考大学、再到 K12 阶段的学习。这也解读了为什么中国家长愿意为小孩的提分、升学付出这么高的成本。

虽然听起来很不幸,但不得不说,教育消费中的刚性需求决定了其爆发性增长的特点。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920/8ba3f0e3bc104171ab8743e430b47980.jpeg

即使在二胎政策的刺激下,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在较长时间内看都会是比较平缓的。教育市场规模翻倍并不是因为人口增加,而是因为参培率的上升和教育产品的涨价。整个行业的客户数和客单价都在快速上涨,这是一个很少见的市场机会。

2018年中国人均GDP将超过九千美元,未来五年将超过1.2万美元,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国民将在第三产业,特别是教育领域的消费水平将迎来爆发式跃进。

观察日本、美国等所有西方国家,当它从中等收入步入高等收入的时候,它在生活当中的基础消费,比如说饮食的消费,或者是衣物方面的消费增长率不是很高,但是服务产业、第三产业的增长非常明显,而我们国家又属于很强劲的带有东亚的儒家文化的色彩,家长们很愿意把金钱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身上。

比如在北京,1对1教育市场,高中孩子平均消费是每小时300多块钱,一年的消费水准平均是4万;如果这个孩子准备出国留学,平均一年的消费则是12万。甚至有些高端的1:1教育收费可以达到每小时1200元,这说明整个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实力非常强,他们愿意为优秀的师资、优秀的教育资源投入大量的金钱。

从全国来看,高质量出生人口的增长和家长受教育水平的显著提高进一步带动了教育培训行业消费市场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初步估算,中国现在的教育市场规模大约是1-3万亿人民币,而国家财政支出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接近4万亿,也就是说,整个市场规模和国家的投入基本匹配,约占中国GDP的2-4%。

教育培训及相关领域从业人员超过1千万人,其中课外辅导教师数量超过500万人,并且每年的增长在2%左右,未来可能会达到20%的增长率,这将成为我国缓解就业问题的一大出口。

可以预见,随着中产阶级的壮大、消费需求的刚性特征,我国教育行业在节省国家财政资金情况下,吸引大量资金和人才进入,并通过市场手段重新分配教育资源,一方面将有大量新型教育培训机构涌现,一方面国家的政策监管将逐步加强,引导行业正规化、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将是教育行业最后的一个“黄金时代”!

行业依旧非常分散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教育行业到今天还没有真正的巨头型公司出现。即便像新东方、好未来这种市值接近 150 亿美金的公司在全国的市场份额都不到 5%。市场垄断程度非常之低,这也意味着仍然存在大量的优质机会。

这是个极度分散的市场。现在教育行业的状况非常类似于十多年的媒体行业。媒体形态从线下纸媒转到 PC、移动互联网,又接着出现社交媒体、视频直播类的媒体,这个过程中跑出了多家独角兽。

教育行业也会发生类似情况,线下教育培训机构会被搬到线上,在 AI 等技术的赋能下,线上的形式又会产生多种新形态。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跑出大批量的独角兽公司。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920/e0d28f7b03d34eb3b8171c8071f53241.jpeg

资本风口持续升温

从2014年到2017年,教育的资本“水温”越发沸腾。从几十亿到几百亿的融资规模,教育行业在不断试错中前行,迎来人们口中的“风口”。2018年会延续这一趋势吗?应如何把握其中的投资机会?

1、2017年行业融资额近300亿

根据专业机构梳理统计显示,2017年教育行业一级市场全年共发生412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达282.86亿元人民币。

这其中,四个季度分别发生82起、88起、123起和119起融资。从下半年的情况看来,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融资额均超过100起,这意味着教育行业平均每天都有1.3起投融资事件发生。行业热度居高不下。

与往年的投资相比,在标的选择上,2017年资本更加理性,更加倾向于成熟项目。数据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的69起早期融资,披露的融资总金额为18.42亿元。而中期融资阶段(B、B+、C、C+轮)的案例有16起,披露的融资总金额为22.96亿元,后期阶段(D轮以后及并购)的案例共4起,金额却达到了22.03亿元。

纵观2017年的投资事件,K12在线教育、素质教育、早幼教以及AI等领域依然“芳香四溢”。其中,K12领域“独领风骚”,成为投资机构布局的重点,近三年融资数量占比平均维持在20%。

早幼教领域融资数量基本稳定,占比平均维持在16%。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融资数量则呈现增长趋势,同比均分别为3%与4%。而职业培训融资数量则呈下滑趋势,同比减少10%。

2、上市教育公司表现活跃

在教育领域,新东方、好未来以及沪江教育被誉为教育界的“BAT”。它们在教育领域的投资布局也反映出了教育市场的动向和趋势。

经统计发现,2017年三大教育公司教育投资共26笔。其中,好未来投资最为广泛,达14笔,新东方投资7笔,沪江教育投资5笔。而在这些投资中,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和语言学习成为投资重点。

除了这三大巨头,其他A股教育类上市公司的市场动作也值得解读。

从标的所处细分领域来看,职业培训类公司是上市公司看好的重要标的,K12和早幼教领域也备受上市公司关注。

从单笔平均交易价格来看,K12类资产价格最高,其次为教育信息化类企业,侧面反映现阶段上市公司对于覆盖人群广泛的2C类教育公司较为关注。教育领域的井喷,也引发大规模的上市热潮。包括华图教育、中公教育等。其中,教育信息化类机构数量最多。

自“教育信息化”概念被提出后,它也成为了公立校内最火的话题。前不久,教育部副部长也公开表示,教育部将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

从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来看,2017年教育信息化经费达到3000亿。政策利好带来了该行业的繁荣。到了2020年,该项预算或将达到3500亿以上。这意味着,在资本不断涌入、新技术不断革新下,未来几年,教育信息化市场的竞争将呈现白热化。

3、2018年投资趋势分析

今年以来,市场又相继传来好消息:如哒哒英语获得1亿美元C轮融资;VIP陪练获得数亿人民币B轮融资;继尚德机构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后,3月28日,另外一家国内的教育机构精锐教育(股票代码:“ONE”)也在纽交所正式挂牌上市;4月3日,在线职业教育平台UniCareer(职优你)宣布获得1.8亿元C轮融资……教育市场依然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

对于投资机构和投资人而言,2018年该如何投资呢?

第一,素质教育、K12 学科、早幼教仍是今年关注的重点赛道,投资人期待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出现在细分领域;第二,基于微信生态的教育产品成为今年投资的竞争标的;新高考相关的创业项目也是重点关注方向;第三,新兴的在线教育在商业效率和流量获取上出现了代际差异;第四,超过8成教育投资人认为近期项目估值偏高;第五,教育投资人对“区块链”热潮表现较为冷静,但积极探索其有效应用场景。除此之外,多数业内人士还表示,AI与教育结合将是必然趋势,该领域值得关注。

2018年上半年教育投资应聚焦在三大领域:

其一,学前教育。教育资源的争夺已经被前置到学龄前。

其二,国际教育。计划生育放开,经济增长带来教育升级、低龄留学热潮,三重利好加速了国际教育发展。

其三,泛教育领域。伴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成熟,极具行业属性的泛教育类产品应运而生。从网红孵化到电竞达人养成,更多泛教育类公司正在探索行业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根据国际教育市场的发展路径,教育与产业资本和社会多元资本相融合是大势所趋。因此, 民办教育机构要以开阔的胸怀和国际视野,借助资本的力量融合并购,才能走上发展快车道。 资本市场需要通过专业的团队、创新的模式和标准化的服务,帮助民办教育企业实现资源整合和价值增值。